滨州医学院“‘沂’路前行承根脉,红色文化助振兴” 社会实践团“三下乡”社会实践
2024-08-31 17:52:19 来源: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切实感悟沂蒙精神的深刻内涵,厚植青年学子爱国主义情怀,7月28日—8月2日,滨州医学院第一临床医学院“‘沂’路前行承根脉,红色文化助振兴”社会实践团前往临沂市区县开展“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寻访红色足迹,聆听红色故事,在学思践悟中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第一篇章:‘沂’路前行承根脉
蒙山浩荡荡,沂河悠悠长。实践团的队员们怀着敬意和感恩之心,在5天里,实践团成员从各地奔赴临沂。在新四军军部旧址暨华东军区华东野战军诞生地纪念馆、华东革命烈士陵园、孟良崮革命纪念馆考察调研,队员们踏上这片久负盛名的红色大地,感受革命岁月的慷慨激昂,用真心领悟“党群同心、军民情深、水乳交融、生死与共”沂蒙精神,以身作则传承红色基因。
7月28日上午,实践团走进临沂市兰山区华东革命烈士陵园。这里是纪念在沂蒙山区英勇奋斗、壮烈牺牲的革命烈士的圣地,每一座建筑都承载着深深的敬意和怀念。粟裕、陈明、等众多革命英雄已在此长眠,而伟大的精神在青年一代的心中留下了永不熄灭的火焰。青年学子满怀敬意瞻仰烈士陵园和纪念碑,在寂静的陵园中感受着先烈们的革命精神。
临沂市新四军军部旧址是新四军历史上最后一个军部驻地,是华东军区、华东野战军诞生地,在中国革命战争史上具有重大的历史价值。7月30日上午,为探访红色印记,感悟革命精神,赓续红色血脉,传承红色基因,实践团怀着对革命先烈的敬仰之情来到了临沂市新四军军部旧址暨华东军区华东野战军诞生地纪念馆,在这里进行了一次深刻的历史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体验。纪念馆的展览内容详实丰富,通过文字、图片、影像、模型建造等多种形式,生动再现了新四军及华东野战军在中国革命战争中的英勇事迹与战役。实践队的成员们用演唱《沂蒙山小调》和朗诵的方式来表达自己对沂蒙精神、对红色文化的感悟与传承。栩栩如生的画像与塑像展现战时场景,站在展馆中央,学子们仰望陈毅将军与各位革命先辈们的大型雕塑,敬仰之情油然而生,都为这些先辈的革命精神所感染,表示要以身作则传承。
青山埋忠骨,山河念英雄!为了继承先烈的遗志,以我火红青春,建设锦绣中华。7月30日下午,社会实践团来到了孟良崮战役纪念馆。一件件珍贵的文物和图片带领实践队沉浸式观摩了这场战役的历史背景、战斗过程和英雄事迹,学子们不禁为先烈们的英勇奋斗精神所感动。在阳光明媚的日子里,队员们步入孟良崮烈士陵园,一座又一座墓碑安静地立在那里,以他们的名字铭记着历史。看着烈士们的名字和事迹简介,他们为了理想甘愿献出生命的付出,为国家和民族甘愿做出的无私奉献,在岁月的洪流中献出了的年轻的生命,这场深刻的革命传统教育,让队员们更加坚定为实现共产主义理想而奋斗的信念。
第二篇章:红色文化助振兴
红色记忆,镌刻于心。从红色文化资源的分布来看,如星辰散落在临沂的小镇乡村,是沂蒙老区的一大特点。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上,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丰富滋养,临沂市区县积极探索文化振兴工作新路径、推进红色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建设红色文化特色村,充分发挥红色文化资源的韵味和积淀,以点带面,补足精神之钙、助力乡村产业发展,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进一步赋能。
提起临沂,人们首先想到的,除了那刻骨铭心的沂蒙精神,便是那段满怀热血的旋律——《沂蒙山小调》。7月30日,实践团登上位于临沂市费县的天蒙山,重走革命路,缅怀先烈,让红色的记忆在心间永存。沿着蜿蜒的山路,仿佛能听到那熟悉的旋律在山谷间回荡。这里是沂蒙山小调的诞生地,也是无数革命先烈英勇奋斗的地方。每一块石头、每一片树叶,都似乎在诉说着那段烽火连天的岁月,成员们在追寻中感受到革命精神的伟大与崇高,在纪念《沂蒙山小调》诞生的碑石前,以青春歌声唱响新时代,献礼祖国成立75周年。在这片红色热土上,革命精神如同春天的种子,在每个人的心中生根发芽,革命先烈的事迹和精神激励着实践队成员,成为学子们传承红色基因、弘扬革命精神的不竭动力。
走进乡土中国深处,才深刻理解什么是实事求是,才能看到什么是乡村振兴。7月28日下午,实践团一行前往临沂市罗庄区杨河湾村进行实地调研。通过对村干部和村民们的访谈,队员们直观感受到文旅产业在乡村振兴战略中的重要地位和多元功能,更加全面地了解到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意义,对于乡村文旅事业与本地民生福祉之间的关系也有了更为深入全面的认识。队员集体参观杨河湾村村史馆,了解这个富含“战天斗地”精神,千年古村落百年的书香老屋、古老的银杏树、清代的上马石,已成为名为古村的诗韵符号。杨河湾村的“孝善之风”——孝廉食堂,村党支部每月举办“幸福夕阳宴,浓浓敬老情”活动,为村内50个80岁以上老人提供免费午餐,以实际行动将孝道传承下去。队员们纷纷为如今见证着杨河湾村发展成果的一个个数字、一个个成果不时感叹点赞。
“炉火中放红光,我为亲人熬鸡汤……愿亲人,早日养好伤,为人民求解放……”一曲《沂蒙颂》,是沂蒙红嫂的真实写照。在革命战争年代,沂蒙伟大母性群体为革命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被称为“沂蒙红嫂”,她们不仅是战争年代的坚强后盾,更是革命精神的生动诠释者。实践团先后前往临沂市沂水县桃棵子村祖秀莲纪念馆和西墙峪村参观学习,学习红嫂历史,感悟沂蒙精神。
伴着这首荡气回肠的《沂蒙颂》,实践团走进沂水县桃棵子村的沂蒙红嫂祖秀莲纪念馆,聆听这个令人深受感触的故事和超越亲情的军民鱼水深情。队员们观看了红嫂祖秀莲勇救八路军伤员和郭伍士八年寻亲的故事——《母子情深》。桃棵子村位于山东省临沂市沂水县院东头镇,四面环山,风景优美,遍布全村的石墙石屋、石磨石碾,延伸到大山深处的石板路,层层环绕的梯田,增添了无限神韵。该村充分挖掘红色文化资源,以“留住记忆,记住乡愁”为理念,按照沂蒙山区建筑风格改造提升65农家小院,发展农家乐经营业户54家;搞好村内乡村旅游慢游系统和大环境的营造,走出了一条文化旅游扶贫的新路子,借助红色文化、生态资源优势,坚持乡村旅游带动,大力发展"红色小镇",开发建设主题民宿,实现了由山区落后村到特色旅游村庄的蝶变。
随后,实践团又乘车前往同在院东头镇的西墙峪村,西墙峪村拥有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在抗日战争时期是山东纵队指挥机关、鲁中军区司令部、山东纵队野战医院医疗所所在地,为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近两年,西墙峪村建成了村史馆、文化广场,还修建了红色记忆馆,发展红色研学游,依托红色旅游资源和绿色生态资源,已经形成了集“特色民宿、红色旅游、休闲观光”于一体的乡村特色产业,走出了一条“红”“绿”相映的乡村振兴路。实践团成员们走访调研西墙峪村,漫步乡间小路;在讲解员的带领下,队员们学习西墙峪村的红色历史,展室里一件件事迹,就像矗立在沂蒙山上的一座座丰碑,它们记录着平凡的不平凡,记录着军民鱼水情深的大爱。展馆内栩栩如生的人物故事,将人们的思绪拉回到那个战争年代,她们身上的“沂蒙精神”也一点一滴展现在大家眼前。青年学子们深刻了解到西墙峪村红心向党,倾尽所有、竭尽全力掩护救治八路军伤病员、掩藏军需物资的感人事迹,认识了沂蒙人民在革命战争年代所展现出的英勇无畏、无私奉献的红嫂精神。
回望历史,沂蒙儿女在党的领导下,为了民族解放和人民幸福,英勇斗争,无私奉献,他们用鲜血和生命谱写了一曲曲壮丽的革命史诗。而今,生于新时代的青年,要坚持“党群同心”,做沂蒙精神的践行者,乡村文化的传播者,肩负起家国重任,信念如炬、趋光而行。
第三篇章:秉仁心传承红医精神
红医精神是指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的伟大实践中,在人民卫生事业创建发展的战争年代里,所形成的理想信念、价值取向、工作作风、专业技术等多维度的思想体系,成为中国医疗卫生事业建设的价值遵循和行动指导。新时代青年应秉承仁心,发挥好红医精神在医学征程中重要作用,为献身医学事业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
在临沂市沂水县院东头镇的卫生院有一位“最美乡医”——张德庆医生,作为沂蒙革命老区乡村医生,张医生家中五世同堂,四代党员,四代从医,张德庆祖父张道立为战地卫生员,后来到院东头无私行医;其父张在吉也是一名乡村医生,任劳任怨,尽职负责。张德庆以祖辈和父辈为榜样,坚持守在大山里,守护院东头镇人民的健康,一家几代人见证了百年乡村医生的历史变迁,是人民群众可靠的健康守卫者。
8月1日下午,实践团一行人来到张德庆党代表工作室,张医生热情的欢迎了实践团的到来。进入工作室,张医生详细的介绍了“最美乡医”背后的故事,四代人坚守着“花小钱治好病”。随后,张医生讲述了他在多年行医过程中总结出的新的经验,展示了《乡村医生那些事儿》手稿,记录沂水县基层卫生事业发展历程,从书中可以看出中国基层卫生事业的高速发展,学子们在这本书中也看到了张医生始终坚守“治病救人”的医者初心。
最后,张医生带领学子们参观沂蒙乡医文化展览馆,在这里存放着张医生家世代行医的记忆,日益先进的医用工具,见证了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与奋斗,学子们在张医生的带领下,深刻感受乡医的智慧、时代的变迁。张德庆医生深情演唱《乡村医生之歌》——“我们为乡亲守护健康,我们为健康中国增添荣光”。张医生嘱咐同学们好好学习,要秉承医者仁心,“给人看病尽量别走弯路,更不能让他们花冤枉钱。精准诊断,用心治疗,多为病人着想。”这句话贯穿了四代乡医,让一家乡医坚持为一方村民的健康保驾护航,也鼓舞了同学们坚持医学事业、崇德博学,为中华民族医学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沂蒙大地上岁月变迁,不变的是人们追求幸福,不惧艰险的内心。我们与先烈对话,我们与旧物追忆,我们与乡医攀谈,踏足田野,惊叹红色文旅的兴盛,扎根乡间,传播健康教育的知识,我们把沂蒙精神烙印心中,在革命传承的奋斗中绽放青春力量,在乡村振兴的事业中淬炼青春底色。
(通讯员 顿孟倩 谷玙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