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国敏(右)
2018年,刘国敏刚入村就发现,这里不仅办公设施陈旧,村容也是脏乱差,私搭乱建严重,柴堆、草堆、粪堆到处都是,凌乱的电线就像蜘蛛网一样。双泉村距离县城50多公里,位置偏僻、交通不便,村里602人共有324个建档立卡的贫困户,人均年收入只有5600元。
通过走访,刘国敏逐渐找到了“穷根”。村里生产方式落后,依然以传统的人力劳作方式为主,没有水渠,基础设施落后。“村里要想致富,必须调整产业结构,改变种植模式,解决好‘谁来种、种什么、怎么种’的问题。”刘国敏说。
刘国敏想到整合土地资源,像孤寡老人或外出打工者,家里地无人种,可以把土地流转出来,打包给合作社。土地流转后,村民每亩可获得300元的转包费,年底还可以分红。村民给合作社或种植大户打工,每人每天平均可获100多元的务工费。
刘国敏还请来省农业大学的专家到地里勘察,通过论证最终确定了以种植中药材丹参、黄芩和黄烟、桑蚕等经济作物为主,以种植大豆、花生和地瓜等传统农作物为辅的种植方式。这些流转的土地划分为桑蚕区、药材区、黄烟区和杂粮种植四个片区,分别由对应的专业合作社来经营管理,统一种植、统一浇灌、统一施肥、统一收割、统一销售。2018年年底,村里贫困户全部摘掉了“贫困帽”。
如今,刘国敏打算把村里的二三产业也发展起来。“村里正筹划着建设中药材育苗基地和黄烟育苗基地、粗粮加工车间还有蔬菜批发市场。”刘国敏笑着说。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范佳 实习生 王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