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专题报道|山东这样下好区域协调发展“一盘棋”
2020-01-21 09:39:10 来源: 评论:
●针对基础设施、社会事业等公共品,不妨以资本、基金等手段实现引领和统筹扶持,比如以省财政为主体,各城市群和都市圈相关城市作为出
●针对基础设施、社会事业等“公共品”,不妨以资本、基金等手段实现引领和统筹扶持,比如以省财政为主体,各城市群和都市圈相关城市作为出资方成立协调发展基金,省级层面直接立项进入实际操作。
●要通过打造创新共同体、产业共同体等助力经济动力、质量和效率提升;同时,借助中国(山东)自贸区,放大山东半岛城市群对黄河流域发展的整体带动。
●建立人才一体化建设长效机制,尤其是实施人才引进、流动、考核等全方位改革,为推动建立京津冀鲁四地人才一体化搭建良好的政策基础。
□ 本报记者 付玉婷 刘一颖
回顾2019,济莱“合体”,加速对接融入京津冀、雄安新区、粤港澳大湾区……山东区域协调发展大事喜事不断,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力。2020年省两会期间,对照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新目标、新要求,代表委员出实招、鼓实劲,推动山东进一步释放区域协调发展动能。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等都提到要提高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综合承载能力。以务实举措贯彻中央要求,新年伊始,山东发布了胶东经济圈一体化发展指导意见。
“这为青岛今年乃至更长时间扩大基础设施有效投资提供了更广阔空间。”青岛市发改委主任李刚代表直言,昂起青岛的“龙头”,基础设施要先行。据介绍,未来青岛将在交通设施支撑胶东半岛一体化发展等方面超前谋划,重点建设铁路网、高速公路网、世界一流港口群、辐射全球的枢纽空港,进一步强化在区域协调发展中的角色。
深入分析自身定位,淄博则在做对内、对外两篇文章:对内,提升量级,突出改善主城区吸引力、承载力、辐射力相对不足的局面;对外,向西对接融入济南,向东链接依托青岛。淄博市委书记江敦涛代表认为,实现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各地优势互补、错位发展,还需出台具体规划,并安排专班、专人负责推动。而针对基础设施、社会事业等“公共品”,他建议,不妨以资本、基金等手段实现引领和统筹扶持,比如以省财政为主体,各城市群和都市圈相关城市作为出资方成立协调发展基金,省级层面直接立项进入实际操作,这有利于尽快实现城市间一体化。
借着鲁南高铁通车机遇,去年以来临沂“朋友圈”范围扩大、热度升高,在深化与省内各地经贸合作方面迈出坚实步伐。看到省委经济工作会提出的“鲁南经济圈”概念被明确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临沂市委书记王玉君代表很振奋:“这标志着‘鲁南经济圈’正式上升为省级战略。”瞄准当好战略支点,他表示,当地将以商贸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建设为抓手,放大地处长三角经济圈和京津冀经济圈结合点的商贸物流优势,加快与周边城市有机连接,并通过各种要素的大聚集、大流通、大交易发挥好辐射带动,助力全省南北协调发展。
当“一带一路”倡议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叠加,山东在国家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位置进一步凸显。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我省将高水平编制规划实施方案,统筹谋划、协同推进一批重大事项,扬起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龙头。
“打造有全球影响力的山东半岛城市群对扬起这个龙头意义重大。”在山东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徐超丽委员看来,山东15市进入全国百强城市排行榜,有成为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排头兵的基础,要通过打造创新共同体、产业共同体等助力经济动力、质量和效率提升;同时,借助中国(山东)自贸区,放大山东半岛城市群对黄河流域发展的整体带动。据徐超丽委员介绍,目前山东大学已启动“黄河流域生态安全—产业安全—国家安全创新研究团队”和“半岛城市群研究院”建设,力求为这项大动作提供好智力支撑。
两会上,也有来自沿黄地区的代表委员分享了当地抢抓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机遇的最新进展。德州唯一的沿黄县齐河目前已明确18项具体研究课题,并谋划了38项重大政策、重大事项、重大工程。“齐河要在沿黄地区率先发展、打造标杆。”齐河县委书记姜凌刚代表说,当地黄河国际生态城将作为全省沿黄对外开放新高地的重要平台来打造,助力山东奏响“黄河大合唱”最强音。
去年7月省党政代表团考察北京、雄安、上海后,各地各部门都在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等方面出台了不少具体措施。山东财经大学研究生院院长、民建山东财经大学委员会主委毕秀玲委员密切关注着这些进展。
她建议,加大人才引进力度。要加强党对人才工作的领导,谋划战略规划,落实重大政策,建立人才一体化建设长效机制,尤其是实施人才引进、流动、考核等全方位改革,为推动建立京津冀鲁四地人才一体化搭建良好的政策基础。
聚焦更多热门资讯请扫码关注
免责声明:本站刊发的所有资料均来源于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中侵犯了某个媒体或个人的权益请告知,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相关信息。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民生问题大于天 枝叶关情,山东让老百姓更“有感”
下一篇:光明日报:2019中国城市公共安全感蓝皮书发布 济南跃升全国第5